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晚风文学网 > 现代都市 > 热门小说大明锦绣

热门小说大明锦绣

岁月神偷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朱允熥朱元璋是军事历史《大明锦绣》中出场的关键人物,“岁月神偷”是该书原创作者,环环相扣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:决定了国家的国力。“没算错?”朱元璋问道。“千真万确!”傅友文朗声道。“咱大明,不但给老百姓干了好事,财政也开源了。”朱元璋笑道,“好事,好事!”“臣等为陛下贺,为大明贺!”群臣再次叩拜。“起来吧!”朱元璋笑道,“给咱贺啥?这主意是咱家大孙想出来的!”“臣等为吴王殿下贺!”群臣又道。“传......

主角:朱允熥朱元璋   更新:2024-04-08 18:37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热门小说大明锦绣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朱允熥朱元璋是军事历史《大明锦绣》中出场的关键人物,“岁月神偷”是该书原创作者,环环相扣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:决定了国家的国力。“没算错?”朱元璋问道。“千真万确!”傅友文朗声道。“咱大明,不但给老百姓干了好事,财政也开源了。”朱元璋笑道,“好事,好事!”“臣等为陛下贺,为大明贺!”群臣再次叩拜。“起来吧!”朱元璋笑道,“给咱贺啥?这主意是咱家大孙想出来的!”“臣等为吴王殿下贺!”群臣又道。“传......

《热门小说大明锦绣》精彩片段


但是没想到,驿站邮政的各种票,加起来居然能有这么多钱?


这还只是京城一处,若是那些繁华的江南城镇,商贸繁华之地全部开始售卖,那还不得是个天文数字。

“二十六万?”朱允熥心里盘算,确实不少。

须知一个上等州府的一年赋税也未必有这个数,而且大半还是布匹粮食等,可不是白花花的银钱。

贵金属在官府手中的含义,可比在民间强一百倍。国家储备金银的多少,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国力。

“没算错?”朱元璋问道。

“千真万确!”傅友文朗声道。

“咱大明,不但给老百姓干了好事,财政也开源了。”朱元璋笑道,“好事,好事!”

“臣等为陛下贺,为大明贺!”群臣再次叩拜。

“起来吧!”朱元璋笑道,“给咱贺啥?这主意是咱家大孙想出来的!”

“臣等为吴王殿下贺!”群臣又道。

“传旨!”朱元璋忽然再次开口,“赏吴王朱允熥全副亲王仪仗。”

“臣,谢陛下隆恩!”

朱允熥赶紧拜倒,叩首道。

这个赏赐实在是太重了,他虽然是吴王,可是没有就藩。大明律法,宫中只有皇帝能有仪仗。

而亲王是仅次于皇帝的仪仗,也就是说在宫中,朱允熥无论是出门还是起居,在紫禁城中只比皇帝低了一级而已。

“起来吧,咱爷俩还谢啥!”朱元璋笑道。

“臣有本奏!”

翰林院学士,元史编修方孝孺出列。

“陛下,臣以为既然陛下龙体痊愈,吴王监国一衔该去了!”

此言一出,群臣皆惊。

这人真敢说!

监国的这个头衔,只有陛下能开口说去,哪有你一个翰林学士上书的份?

果然,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阴沉。

他最是护犊子。

只听方孝孺话锋一转,“陛下,去了监国的头衔,吴王殿下才可以来大学堂读书呀!臣为殿下的师傅之一,殿下的课业可是落下不少!”

朱元璋转怒为喜,沉吟片刻,“往后,中书舍人刘三吾,翰林学士方孝孺每日到奉天殿偏殿,为吴王教书!”

群臣再次惊诧。

皇帝态度已经表明了,就此说明。

大明的下一位储君,已经呼之欲出。

“臣,谢陛下隆恩!”朱允熥和方孝孺同时拜道。

忽然,太和殿外,一个头戴羽毛的御林军士,急速跑来。

手中带着红色大印的军报,在清晨的阳光下,是那么显眼。

“报,八百里加急,边关大捷!”

“蓝玉大将军,大破伪元,杀敌三万.........”

朱元璋迅速站起,“呈上来!”





昨夜三分雨,今早十分晴。

雨后的清晨,空气中带着阵阵舒爽的湿气。

明媚并带着色彩的阳光从路两旁繁盛的树叶中穿透过来,落在地上一片五彩的斑驳。

阳光落人间,百姓不敢闲。

京城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,做买卖的开门了,找活的上街了,老人带着孙子出来遛弯买菜了。

渐渐的,食物的香味,说话的声音,孩子的欢笑等等碰撞在一起,变成一张活着的,生活百味的画卷。

京城的人口一向是天下最繁密,在这热闹的街景中,长安街无疑是最热闹的。

甚至说今天的长安街,已经不足以用热闹两个字来形容了,完全就是人声鼎沸。

街上全是人,肩膀挨着肩膀密密麻麻黑压压一大片,穿着各色服饰的都有。有老成的掌柜的,有年轻的伙计。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,有短打扮的力气人。

除了人还有锦衣卫,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,在两个总旗的带领下,让那些拥挤的人群排成行。长队的尽头,是几间即将开门的店铺。

也不是店铺,那处地方是大明户部度之司的库房,今儿临时改成了售卖邮票的临时场所。

今日是大明邮票售卖的日子,得到消息的商家百姓蜂拥而来。有人是真的要寄信,或者传递货物。有人真的是商队的管事,想在商路中使用朝廷的驿站,也有人是冲着皇上老爷子手书的邮票来的。

还有的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,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,此刻怕不是有一两万人。

“军爷,啥时候开呀?”

“哎呀,老子肚儿里的粑粑都挤出来了!”

“MMMP,啰嗦。”

挤了半天还不开门,拥挤的人群怒气冲天,有脾气不好的已经开始破嘴大骂。

路边,茶楼二楼的雅间里,伸长了脖子往下看的朱允熥在瞬间,听到了好几种方言。

而下面,维持秩序的锦衣卫总旗军官恨不得冲进人群,把那些骂骂咧咧的汉子嘴堵上,再抽几鞭子。

可是他不敢呀,一早上指挥使大人交代了,皇上老爷子和吴王监国都在上面呢。

二楼雅间里,朱重八捧着一碗刚沏的大碗茶,笑得眉毛和皱纹都纠结在一起。

“大孙,咋这么多人?”

朱允熥回头笑道,“皇爷爷,改驿站为邮政售卖邮票是古往今来头一遭,人当然多些。”说着,微微躬身笑道,“孙儿给爷爷道喜了!”

朱元璋正在喝茶,“有啥喜?”

“利国利民的事,史书上必定大书特书呀!”朱允熥笑道,“后世人只要一写信,就能想起老爷子您!”

“呵呵!”朱元璋笑出声,脸上微微有些得意,不过随即看看左右,又有些失望。都是宫里的侍卫,个个紧绷着脸如临大敌的。若是有文臣在这,还能拍拍马屁。

不过,这种得意只是稍纵即逝。朱元璋这人,别人的奉承就是听个乐呵,根本不会当真。

喝着茶继续说道,“啥留名不留名的,书生们写的那些玩意儿都不算数,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真的!”

爷俩正在上面说话,下面街道上铛地一声锣响。

空气顿时安静了,无数眼睛眼巴巴的望着几个拆掉门板,站在里面准备售卖的朝廷小吏。

“大明邮票,售卖开始!”

一个四品的户部堂官,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朗声大喊。

说完,刚想清清喉咙继续说点官面的话,就听轰的一下。

人群就跟破堤的洪水似的,嗖的一下冲了过来。

猝不及防之下,几个锦衣卫差点被卷入人群中。

只见人群澎湃的冲到卖邮票的门脸前,无数人举着手里明晃晃的银子铜钱,面目狰狞的大喊。

“给我邮票!”

“我要一百张!”

“我要五百张!”

“皇上老爷子亲手写的,我包圆啦!”

若不是门前的锦衣卫手疾眼快,那户部的堂官差点让汹涌的人群踩死。

“哈哈哈!”朱元璋在二楼笑出声,对朱允熥道,“乖乖,这阵势?赶上当年你爷爷带人抢大元的粮库了!”

而朱允熥看着拥挤的人群,忙的一头汗的官吏们,一股骄傲在心中油然而生。

“我已经做出了改变这个时代的第一步!”

大明有着无数巨大的潜力,而邮政只是挖掘这种潜力的第一步。

爷俩在楼上,笑呵呵的往街道上看着。

视线中,一个胖子举着两锭金元宝站在那里大喊,“皇上老爷子的手书我都要了!”

“呸!”身后马上有人大骂起来,“想瞎你的眼,大人大人,别卖这胖子,小人出双倍,包圆了!”

“就你家有钱?爷爷家是开绸缎庄子的,有的是钱!”另一人也喊道,“三百两一张,我们张家都要了!”

听到下面人群中那些财大气粗的商人们大喊,朱元璋不可思议一般看看朱允熥,“这么有钱?咱的字那么值钱?”

此时的大明白银刚刚大面积在民间流通,物以稀为贵,在没有大量白银涌入中国的时代,白银的购买力惊人。

打个比方来说,一座京城黄金位置的三进小院儿,市面上的售价只是八百两银子。

如今市面上一石精米差不多一百二十斤,售价也不过在七钱银子左右。

几个商人为了皇帝老爷子几个字,还是范本就肯出三百两。

此次刊行发卖的御笔邮票也不过一百张,那就是三万两。

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,怪不得朱元璋有些纳闷。

“皇爷爷!”朱允熥笑道,“这都是百姓爱戴您呀!”

千穿万穿,马屁不穿。

此言一出,朱元璋又是笑得见牙不见眼的。

老爷子高兴,朱允熥也高兴。

这些日子老爷子又是急病,又赶上云南的沐英走了,在宫里整日没个笑脸,别人说话都不敢大声说。

老年人需要沟通,朱允熥也怕老爷子再憋出什么病来。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,带老爷子出来溜达溜达。

朱元璋最喜欢什么?

他最喜欢人间百态,喜欢看百姓们的日子。

“这还只是京城一地,咱大明可有的是繁华的地方!”朱元璋看着下面依旧热闹,抢购邮票的人群说道,“扬州,苏杭,洛阳,嘉兴,淮安,泉州.....”

朱元璋对于天下了如指掌,笑道,“要是都开始卖,那得热闹成啥样?”

长安街上的人群还没有散去,并且后面隐隐有越来越多的人赶来。

皇帝御笔的邮票数目有限,但是其他的邮票随便卖。

这年月谁家都得写信,这东西也算是生活必需品。再说,就算是家里没人在外地的,别人都买了,自己怎么好意思不买,也不贵,两三个钱的事儿。

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,人一多了各种附属行业就多了起来。

排队的人群边上,各种卖着吃食的小贩挑着担子赶来。这年月没有城管,小贩们满街跑。

没一会儿,各种食物的香气就开始在街上弥漫。

“包子!”

“大饼!”

“驴肉蒸饺!”

“芝麻烧饼鸭血汤咧!”

人多了,生意的好的不像话,商贩们忙得一头汗。

朱允熥和朱元璋从茶楼下来,见到这繁华的街市同时又是一笑。

“皇爷爷,要不中午不回宫了,孙儿请您在街上吃?”朱允熥笑道。

“好!”朱元璋背着手,一身布衣趿拉着布鞋,就跟寻常人家老翁似的,“宫里的菜,吃的肚里的虫儿都瘦了!”

说着,鼻子动动,对朱允熥笑笑,“唉,驴肉蒸饺的味道不错!”

朱允熥扶住老爷子,“得嘞,咱爷俩走着!”

~~

一会还有一章,感谢大家支持。


“改驿站为邮政,为大明开源者!”

清晨,朝阳刚起,朱元璋已经坐在御案边,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。

却没想到摸到的第一本,居然是吴王朱允熥的条陈。

“为大明开源?”

开源就是开辟增加财政来源,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,“臭小子,口气不小!”

疆域越大,治理起来难度越大,同时疆域越大,贫富差距也越大。大明现在才刚刚建立没多久,还没完全从元末的战乱中走出来。百姓贫,国家贫,大臣们都在绞尽脑汁怎么化解财政的拮据。

而且漠北塞外又连年用兵,虽说都是胜仗,但是军费一项最是令人头疼。

许多大臣都不敢说的开源,你一个臭小子敢说!

朱元璋带着笑意,翻开奏折,缓缓阅读。

“大明有驿一千五百余处,用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。一驿有驿丞,吏员并帮工,小驿数十人,大驿数百人,还有马匹军械牲畜伙夫。为此,国家每年耗费钱粮百万之巨。”

看到这里,朱元璋缓缓点头,“臭小子有见识!”

“国朝初年,陛下下旨,非军国大事不得用驿。驿站只能为官府所用,但各地情况不同,驿站亦有不同。”

“北方边塞之地,战事频发,驿站不能为百姓所用。可是南方驻地,国泰民安,朝廷耗费钱粮供养驿站,岂不大材小用。”

“臣以为,如今天下商贸频繁,南方诸地除运河外,商队往来频繁。若驿站可开设商业用途,为百姓传递信件,为商旅提供住处,为货物提供仓储,则每年朝廷可收之钱,何止百万!”

“恩!”看到这里,朱元璋凝重起来。

他不是在老夫子教育下长大的皇帝,心中对于士农工商的等级并不十分认同,也没有看轻商人。他知道一个国家光靠百姓种地,是创造不出辉煌的盛世的。

只有世间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盛世,百姓乐业,可以务农,可以务工,当然也可以经商。

可同时,他对商人也有些偏见。

大明的京城在帝国的南方,天下最繁华的地方,商业都被世代经商的富人和达官显贵所控制,百姓最多是走街串巷的货郎。

那些达官显贵家的买卖,世代经商的豪富之家,有的是办法偷税漏税,让朝廷吃亏。

一直以来,朝廷收取商税,很是头疼。

想到此处,朱元璋放下奏折,对门外喊道。

“来人!”

“奴婢在!”黄狗儿出现。

“传中书舍人刘三吾,户部尚书傅友文,吏部尚书詹徽。”

“遵旨!“

赶上一个勤奋勤政的皇帝,大臣的日子不好过。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阅读奏折,这就意味着大臣要起得更早。

太监去传旨,原内阁首辅的办公房中,几位臣子领命,整理衣冠仪表之后,快步而来。

奉天殿里,皇帝的脸藏在高高的奏折后。

众人不知道皇帝叫他们何事,心中多少有些忐忑。

”臣等参见陛下,吾皇..........“

”行了,天天万岁耳朵都听出茧子了!”奏折后的朱元璋笑了笑,意味着心情很好,“都是人,谁能活到万岁?扯淡!”

说着,朱元璋把奏折给了太监,示意给大臣们看,“这有个奏折,你们看看,说说!”

臣子们对视一眼,先是刘三吾,随后传阅傅友文,詹徽。三人看后,脸色有些怪异。

他们都是大明中流砥柱,自然能看出奏折所说的是什么意思。可是其中有利也有弊,甚至还有许多天真妄想之处。

“臣斗胆,敢问陛下,这是何人的奏折?”刘三吾先开口道。

给他们折子的时候,朱元璋刻意撕去了有朱允熥名字那一页,此时笑道,“你们别管谁的,说说!”

刘三吾略微沉吟一下,“臣以为 ,此折所说实为大谬,驿站乃朝廷所立,用于传递军国大事,怎能对百姓开放!一旦开放,官民不分,容易酿出事端!”

这倒不是无的放矢,驿站用于传递公文,接待官员。要是开放给百姓用来传递信件物品等,万一弄错了公文,耽误国家大事,得不偿失。

“户部,你说说!”朱元璋在奏折后继续开口。

“臣倒是以为,这奏折有几处可取之处!”户部尚书傅友文笑道。

“哦?说说,哪里可取?”朱元璋又笑道。

傅友文再次看看奏折,开口道,”其中有一段白话文,臣以为可取。”说着,念了起来,“国家供养驿站车马人员,还要负责房屋修缮,给过往官员提供伙食,若是有人用还好。可很多驿站空在那里,白白耗费国家钱粮!”

“如果开放给民间百姓,可收取一定费用,如此一来驿站不但不用国家花钱贴补,反而会有结余!”

“你是说,开放给民间用,能给朝廷带来收入?”朱元璋又问道。

“开放的话,一定是的!”傅友文说道,“户部每年都要拿出大笔钱财供给各地驿站,如果驿站能自给自足,朝廷就省了一大笔钱。以去年为例,洪武二十四年,光是给长江以南的驿站,就高达纹银一百六十八万两,盐茶等物不算......”

“而且地方官吏层层克扣,真正到驿站手里的反而没多少是不是?”

朱元璋轻飘飘一句话,众人冷汗顿时下来了。

有官的地方就有贪,偏偏这位皇爷最恨的就是贪。即位以来,多少官因为银子两字,抄家灭族,掉了脑袋。

甚至有的官员因为贪污赈灾银子,直接被皇帝点了天灯,扒皮给百姓做了鸣冤鼓。

可就算是这么杀,地方上还是不长眼的继续贪。

今日皇爷忽然说道克扣二字,可是又哪里冒出了贪墨案,皇爷又要杀人?

想到此处,几位大明的大臣冷汗连连。

实在是被这位皇爷杀怕了,他老人家动起刀子来,那可真是人头滚滚。

谁知,朱元璋却没了下文,反而继续问道。

“吏部,你怎么看?”

吏部尚书詹徽赶紧道,“臣以为有利也有弊,陛下圣心独断,臣不敢妄言!”

这老油条一样的话,顿时让朱元璋大感心累。

他这皇帝是真累,臣子们都不明白他的心,事事都怕担责任,事事都要他做主。

无声叹息,朱元璋却没发作。

对黄狗儿说道,“去,传吴王来!”

吴王?

下面几个臣子对视一眼,这事和吴王有什么关系?

“折子是我家老三写的!”朱元璋的话音响起,似乎带着些骄傲地意味,“既然是他写的,咱也让他来说道说道!”

吴王写的?

臣子们顿时有些目瞪口呆。

尽管这折子中许多不切实际之处,但能写出这样条陈的人,一定是积年的官吏,认清官场民生之人。

可是没想到,居然是吴王。

吴王?

吏部尚书詹徽脑子转转,他原来就是太子在世的时候提拔起来的,一向和太子的姻亲们走得很近。

抬头偷偷看看御案,心中一横。

“启禀陛下,臣以为奏折很多可行之处!”

小说《大明锦绣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相关小说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为您推荐